Home > Case Follow Up > 4210077
其他

4210077

Case received date
21/04/2021
Related routes
16,17,17S
Content suggestion
事主反映下述情況:
1. 新合同規範巴士公司須明確區分營運車輛,車身顏色須經特區批准,但目前仍有用作私人接載的車輛沿用營運車輛的車身顏色,請問:預計何時完全完成明確區分車身顏色的工作?
2. 新合同規範巴士公司的廣告收益須與政府分攤,但有巴士公司聲稱,設置於「澳門通」拍卡機上方的外賣服務廣告的收益全數歸屬「澳門通」,請問:如何監管巴士車身或車廂廣告可能迴避與政府分攤收益的規定的情況?
3. 新合同以2019年載客量最高峰標準計算財政援助,令巴士公司更為著重載客量,引起例如之前16號路線有傅改為中巴而忽略部分舊城區站點需求的爭議,請問:如何更實事求是地審批巴士公司提出更改巴士尺寸及路線的要求,避免令人有感巴士公司為了满足財政援助所依賴的載客量,而犧牲了載客量未必很高但屬居民必需的站點需求?
4. 近月17號路線改為中巴,引起了不少社會議論。據實地了解,17號路線行經東望洋新街、買伯樂提督街、新勝街、白鴿巢、連勝馬路,為貫穿澳門半島舊城區的主要路線,實際上僅為葡京(M163)至關閘總站(MI)一段的載客量高到有需要考慮更換中巴(事實上目前也有3A、3AX、17S等路線往來關閘及葡京或新口岸一帶), 但現時全線尤其是關閘總站至白鴿巢總站(M124)間的狹窄路段改為中巴,並無必要且大大增加駕駛難度及與途經路段路邊車位之間的路權需求矛盾,請問:會否視實際載客需求、道路環境狀況,考慮完善整體路線佈局,恢復主要以小巴行經上述狹窄的舊城區路段?
5. 過去,不時有意見指,更換中巴的好處在於低地台設計可便利長者及行動障礙人士上落,請問:會否要求巴士公司研究引進同為低地台設計的小巴,避免為了迷信「只有中巴才有低地台設計」, 而在無需要的路段改行中巴?
Date of completion
2021-04-26
Handling status
感謝事主的反映,有關跟進如下:
1. 政府同意新顏色後有序更改顏色,預計2021年6月下旬完成。
2. 題述廣告有納入收入。本公司並會按程序上報有關單位。
3. 16路線沒有改為中巴而忽略任何舊城區站點。為方便舊區市民的出行需求,本公司因應實際客流情況,優化有關營運措施,以配合市民的實際出行需求。
4. 17路線為連接澳門舊城區的重要路線,較多長者、小孩、傷健人士及需前往醫院的乘客,以及多個客流高斷面,如新口岸至關閘、關閘至白鴿巢、白鴿巢至東望洋新街等。對此,本公司17路線調整車型行駛,以滿足乘客出行需要。在車型調整初期,本公司安排培訓師傅為車長提前進行培訓,讓車長提早熟悉車型及路況,並於每日了解車長駕駛情況,定時與車長進行交流及調整。而交通事務局早前亦積極進行一系列道路優化措施,而有關措施同時提升了舊區窄路通行能力,讓大型消防救護車能順暢通行,改善交通環境。現時,17路線已全面使用中巴行駛,乘客搭乘條件有顯著提升。
5. 根據批給合同,2022年1月起,在車廂內設有輪椅停靠位置的營運車輛不可少於營運車輛總數(小巴除外)的百分之八十。同時,本公司近年積極引進低地台大巴及中巴,未來亦會繼續探討引入適合本澳的低地台巴士,為乘客提供優質巴士服務。